近几年,随着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观察评价儿童”工作已成为幼儿教师的核心工作之一,这无疑给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正是如此,教师在工作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系统的学习,导致大多老师在观察评价时没有抓手,写了记录后也不知道怎么用,使得观察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化。


近几年,官方多次发文把幼儿教师观察评价工作的重要性提到战略级的高度,可以说观察评价工作对于儿童发展,老师专业素养提升,亦或是对于整个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如何才能让老师突破现有观察评价工作的束缚,让老师做观察评价不再感到压力,让观察记录发挥它的价值?这正是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重点。




01/

落实《评估指南》精神

把握观察评价工作推进要点


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对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评价工作提出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新要求,而要将这两点落到实处、提升观察评价质量,教师首先需要把握以下实施要点:


✦ 通过连续的自然观察了解儿童独特、真实的发展状态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2022.02)


坚持科学评估。完善评估内容,突出评估重点,改进评估方式,切实扭转“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等倾向。


《评估指南》之所以提出要强化“过程性评价”,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扭转当前大部分幼儿园所存在的“对儿童发展评估重结果轻过程,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儿童发展状态”的问题倾向,将教师从“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结果”引向“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以发现每一位儿童独特、真实的发展状态。


开展连续的自然观察,是教师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过程、发现儿童独特、真实发展状态的必要手段和唯一有效的方法。


自然观察:即评价者在儿童日常生活、游戏中的自然状态下进行对儿童进行观察并评价的方式。在自然观察中,教师应避免介入到儿童当下的游戏活动中,并减少与儿童发生直接互动,以最大程度减少教师对儿童当前活动的影响和干扰。



✦ 持续、客观地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客观、全面地分析儿童的发展情况与需要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2022.02)


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根据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针对性支持。不急于介入或干扰幼儿的活动。


观察记录是教师评价、判断儿童发展状况与需要的重要依据,所以《评估指南》也多次强调教师将要所观察到的儿童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必要记录。


想要对儿童的发展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教师首先就需要在持续的观察中,将能体现儿童当前真实发展状态的关键信息进行持续、客观的记录,避免在记录中加入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以还原儿童的真实表现。


客观记录:强调教师在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时,不对儿童的行为表现作任何解释性的描述,或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仅将儿童具体的做的事情或说的话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



在持续、客观记录的基础之上,教师想要进一步全面、客观地分析出儿童的发展状况及需要,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套完备的儿童发展的知识体系,熟悉儿童在各领域、能力上的发展规律及典型表现。只有当教师掌握了儿童发展的地图,才能从儿童众多的行为表现中敏锐地捕捉到和发现体现儿童当前发展状态的关键信息。


儿童发展地图:即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方面,不同能力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借助《3-6岁儿童学习指南与发展指南》,来帮助自己构建起关于儿童发展的地图。




02/

厘清困扰教师的共性问题

针对性地提升教师关键能力


然而,想要落实《评估指南》中提及的“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并非易事,因为这对幼儿教师的观察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阶的挑战。现阶段,许多老师在进行观察评价工作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不少老师因为观察评价工作带来的无力感而对其产生抵触心理。


因此,想要针对性地提升老师的观察评价能力,让老师在观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首要任务是帮助老师厘清现阶段做观察评价时存在的共性问题。




01. 不知道怎么观察,观察什么


鄢超云教授曾在一书的序言中提到:部分老师在观察解读工作中,存在着“想读儿童却不知道从何下手”的问题,他们观察儿童只是形式化完成所有的程序。“你教我们具体怎么做、怎么观察儿童”成了大多一线老师的共同诉求。具体表现为“不知道观察谁”“不知道观察什么”两种表现形式:


>>> 不知道观察谁


“班上孩子那么多,到底该观察谁呢”,这是困扰许多老师做观察评价工作时遇到的头号难题。当然,随之而来也就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只观察表现突出的“两极儿童”,忽视“中间儿童”;再比如每个孩子的游戏都走马观花的看一看,最后好像每个孩子都观察了,却又好像什么也没观察到等等。


>>> 不观察儿童发展


通过观察了解儿童的发展是观察评价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但现阶段由于部分老师在观察时缺乏科学体系为抓手,导致在观察时只能观察到儿童游戏活动本身,而无法从中捕捉到儿童的发展信息。老师为了观察而观察,使得观察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例如“医生看病”的游戏,不会观察的老师可能从这个游戏中只观察到了“打针”“输液”这些表面行为现象;但会观察的老师却能从这些行为表现中看到了孩子“角色扮演”“解决问题”“口语表达”“与其他儿童建立社交关系”等多项能力的发展。



02. 没有依据的随意评价,老师主观臆断明显


现阶段许多老师在做儿童发展评价时由于缺乏科学体系做支撑,评价往往存在“老师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明显”“没有抓手的泛泛而谈,评价空洞”“随意套用理论、理论和儿童行为割裂”……无法为后续的支持提供科学的支撑。


例如“皓皓不爱跟人说话,他就是太内向了。”“多多是班上最调皮的孩子之一。”等评价则都是老师对孩子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和随意性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证据进行佐证,这样的评价是缺乏深度和科学体系支撑的,无法真正彰显儿童的真实发展水平。





03. 写了记录后就束之高阁,不知道怎么用


许多老师由于只把写观察记录当作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或者不理解写观察记录的意义,无法把观察记录和儿童的发展联系起来,导致现阶段不少老师做了观察记录就束之高阁了,无法科学高效的把观察记录利用起来,认为做观察记录就是一份额外的工作,也增加了老师做观察记录工作的心理负担。


其实,写观察记录只是一个开始,如何用好这些观察记录支持儿童的发展才是关键。观察记录不仅可以为后续老师的支持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能助力家园共育工作的有效开展。